母亲的缝纫机 <lz^- 7 u
nACMc*fV
朱广大 l:UK^b$WDt
|TS.VnY
1963年的冬天,农村的冬夜,窗外是无尽的寒冷,一盏正在燃烧的桐油灯散发出黄豆般大小的微光。微光映在低头纳鞋的母亲脸上,母亲紧皱的眉头突然舒展开来,充满渴望地说:“要是能买一台缝纫机,多好啊!” }qsBxO<hP
X}!5DP-L
“买缝纫机?买啥买哩!”爷爷听说母亲想买台缝纫机,而且只是“想买”,就第一个站出来表示反对了。 OhOR9z=,
EoT^9"5/
母亲抬眼望望爷爷,有点惊诧。不过,她也知道,爷爷的反对是有道理的。在20世纪60年代初,城里有钱人家才能买得起缝纫机。一个山村农家,哪买得起这号奢侈品。何况,当时母亲还拉扯着四个年纪尚小的孩子,家里地里都要她照应。买台缝纫机,斗大的字不认得一升的母亲也不一定玩得转哩。
jH*xIDBp
yVNk2e=+I
但是,母亲想买台缝纫机的“奇思妙想”却得到了父亲的支持。因为,父亲见过缝纫机,那玩意,无论是做衣服缝补衣服,“哒哒哒”响着,针头可比鸡叼米粒快多了,十个手脚麻利的女人也赶不上。父亲想,要是给母亲买上一台缝纫机,那肯定能减轻她不小的负担,值得! 5H
r'B2
_ai2t'5>
就这样,父亲东拼西凑。终于买回了一台上海牌缝纫机。 O=
+l%L_
Ai@6ge2
买回缝纫机那天,母亲笑靥如花,不停地摸摸这儿,动动那儿,嘴上连连念叨着:“这下可好了,这下可好了!” SMC`yN,0H
j^~[5NF^a
当时,缝纫机在我们那个山村是稀罕物,虽说买回来了,母亲却犯了愁,不知道如何操作。于是,她带上襁褓中的孩子,就去到距离家十几公里的镇上四处打听,几经周折才找到一家缝纫机店,拜师学艺的条件是给人家干杂活,裁缝师傅闲下来才教她剪裁技术及缝纫机使用方法。母亲呢,做事勤快,人很随和,很快得到了师傅的赏识。 8n}Ap_u
a%]oXap*p>
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,母亲怀揣裁剪缝纫常识,带着无限的感激和对未来的憧憬回到了家。 9nA6e9@i
B&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