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-01-17
HR大多不喜欢你的gapyear
“又一批毕业生投入gapyear风潮”不少毕业生已经蠢蠢欲动,从嘴里发出“gapyear”的音,第一个单词就像在嘴巴里进行了一场小型爆破,第二个单词是给舌头坐了一遍过山车。放在纸上,也似乎随时会跳出来,头也不回地跑出门外。 |
“又一批毕业生投入gapyear风潮”不少毕业生已经蠢蠢欲动,从嘴里发出“gapyear”的音,第一个单词就像在嘴巴里进行了一场小型爆破,第二个单词是给舌头坐了一遍过山车。放在纸上,也似乎随时会跳出来,头也不回地跑出门外。 |
一共有 3 条评论
现在所说的“间隔年”(Gap Year)则是西方社会通过近代世界青年旅行方式变迁总结出来的概念,大概意思是西方国家的青年在升学或者毕业之后工作之前(近几年越来越多21到23岁、已经获得学位的年轻人也开始给自己一个空档年),做一次长期的旅行(通常是一年),让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体验与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不同的生活方式。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国际观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,学习生存技能,增进学生的自我了解,从而让他们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工作或者找到更好的工作,以一种“间隔”当前社会生活的方式,达到更好地融入当前社会的目的。 如今,空档年在英国、澳大利亚、新西兰以及加拿大的学生当中都已非常流行。(注释来自百度百科)
准确规划+表达技巧,反败为胜
这么一看,减分减得如此惨绝人寰,难道还不让人gapyear了吗?!其实负面影响也没那么让人绝望,关键还得看你怎么用,技巧到位说不定能化腐朽为神奇,变成求职亮点。
1.有明确的职业规划,不要盲目gapyear。北大纵横管理咨询集团人力资源中心合伙人曹子祥评价道:“对很多大学生来说,给自己一个适应社会的过渡也没什么不好,在很多发达国家,gap year也很流行。但关键是,你得在这段过渡期有个明确的职业方向,用空白出的时间强化自己,而不是当做逃避社会的出口,一味闲散玩乐混日子。”
更何况现在多数人的专业并不是自己理想的求职方向,可能学医的其实想做记者,学小语种的想当律师。那正好在毕业后沉下心来,恶补相关的知识和证件,待你出关那天,就摇身一变成了懂医术的记者,会讲阿拉伯语的律师,牛逼气质昭然若揭。
2.讲述gap经历的时候巧妙地把HR需要的能力反映出来。“做事认真有计划、目的性强、逻辑性强、应变能力、危机处理……”曹子祥说,这些都是H R招人的加分选项。想打动他们的心,就得把这些点埋到自己的故事里。如果花了一年时间去旅游,不能纯粹只讲风景多么美、自己的眼界多么得到了开拓、灵魂得到了多大的升华这种空话,得提出旅游时发生的典型案例,比如途经某个城镇时钱包被偷,自己身无分文短时间聚财解决住行问题事件……诸如此类。关键就是要抓住H R的需求,将故事里的标签贴得稳准狠,让人知道你是一个有决策力、行动力,见识、智商都很优秀的人才,即使没有工作经验,H R也不会当即否决,说不定还会考虑雇你一试。
总之,无论你是否有gap year的打算或者已经在进行中,综合各位职场专家的说法,对自己有一份清晰的职业规划和人生目标才是正经事。绝对不能把gap year当做麻痹自己、逃避社会的出口,这条路毕竟太短,一眼就能望到尽头。
至于gap year给你求职带来的影响,南都记者综合了所采访的职场专家们的意见,回答基本一致:“不减分就不错了,还指望加分?”
比如H R会在乎的工作经验,这道涂了空白的gapyear里丝毫看不出工作迹象,工作能力会在第一时间得到H R的质疑,减分!
接着参考适应能力,已经毕业一两年的人,没工作,甚至连实习经历都没有,会让H R情不自禁地怀疑:“这人能迅速适应工作环境吗?”继续减分!
再看心理素质。gap year,可以被贴上遵循内心,寻找自我的标签,但放到H R那,更容易变成心理脆弱,逃避社会的借口,减分减分!)
总之这段gap经历就像一张百货商场打折券,能把你的竞争力减得低至三折,因此gapyear过后再求职,让H R用什么来判断你就是theone?遇着个赶时间的,直接the last然后下一位。)
这就好比两个求职者,在长相、能力、学识都差不多的前提下,“gap year”过的那个人很可能成为首先出局的一方。
也许你会高呼不公平:“我在这段时期丰富了阅历增长了见识,这比在办公室死宅一年的人有趣多了!”面对这种辩护,H R更多只会默默在心里冷哼一声:“sow hat,你的工作技能得到加强了么?我还怀疑你融入社会的能力呢。”然后客气地表示:“合适的话我们会再联系,谢谢。”